编者按:8月27日,市农业农村局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履职评议。以此次评议为契机,市农业农村局狠抓整改,确保工作评议见成效,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,转变工作作风,奋发作为,进一步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,努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,奋力推进我市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。
目 录
※五大行动助推秋粮生产再创丰收
※我市坚决打赢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
五大行动助推秋粮生产再创丰收
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对市农业农村局履职评议反馈意见“稳定提升粮食产能”。今年夏播以来,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实施“五大行动”,夯实粮食生产基础,实现秋粮丰产丰收。据统计,全市水稻播种294.6万亩,比去年增5.3万亩;亩均单产626公斤。
一、基础提升行动,提高粮食保障力。坚持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,以永久基本农田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,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,着力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35.08万亩,占耕地比重达到78.21%,高标准农田比重位居全省前列,提前三年实现省市乡村振兴战略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。
二、示范创建行动,提升技术覆盖率。强化水稻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,全市创建示范方48个,示范面积24万亩,实行主推品种、主推技术、高效生产模式100%全覆盖,实现水稻产量水平提升。宝应县14个创建方实收测产显示,平均亩产达705公斤;高邮市周巷万亩创建片最高亩产达840公斤。各地通过示范引领,辐射带动了“三新”技术普及应用,全市主推品种应用率达80%,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应用率95%以上。
三、强农惠农行动,提振种粮积极性。强化惠农政策落实,及时、规范实施农机购置、耕地地力保护、稻谷生产等惠农补贴政策,让农机手、种粮农民真正减成本,增收益。今年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,新增农机4244台(套),其中乘坐式水稻插秧机786台、植保机械726台;全市累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3.56亿元、发放稻谷生产补贴资金1.70亿元。
四、机艺融合行动,提高科技应用力。强化农机化新装备新技术推广应用,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,提升粮食生产能力。争取市级财政专项资金1200万元,着力推动农机化转型升级,重点打造粮食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10个,加快示范推广关键技术措施。全市水稻机械化播栽面积230万亩,占比77.8%。秋收期间投入联合收割机8000多台,有效保障秋粮颗粒归仓。
五、防灾抗灾行动,减少灾害损失率。强化灾害性天气应对防御和水稻重大病虫害科学防控,最大程度降低灾害影响。夏播期间,抢雨隙、抢进度,水稻适期播种面积达85%以上;强化一栽就管,加快促进水稻苗情转化,构建丰产群体;水稻生长期,狠抓病虫情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,精心组织统防统治,精准防控,有效控制了病虫发生为害,为稳产打下坚实基础。
我市坚决打赢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
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对市农业农村局履职评议反馈意见 “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,打造生态宜居乡村”。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工作部署,把长江禁捕退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,做到退捕有进度、禁捕有力度、转产有温度、持续有深度,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。
一、围绕“退”,聚焦重点,织密生态环境“保护网”
成立推进长江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,形成“一办四组”工作格局,制定“一主四专”工作方案,确保按时保质落实各项工作任务。目前,全市纳入部、省考核的2031艘退捕渔船任务已全面完成,完成率100%。同时对已退捕的渔船集中拆解处置,目前已拆解1712艘,拆解率84.3%。
二、围绕“禁”,重拳出击,收紧非法捕捞“监管网”
今年3月在全省率先出台《扬州市打击非法捕捞、贩卖经营长江水产品专项执法行动方案》,持续强化“两法”衔接,完善打击涉渔违法犯罪长效机制和多维惩戒机制。设立与12345、110联动的24小时举报电话,增设每年100万元的财政年度预算,专项用于禁捕工作。启动天眼工程,开发试用扬州市渔政执法系统,开展工作调研。完善《扬州市渔业资源保护管理办法》,争取年内通过地方立法,全方位、全天候监管。
三、围绕“转”,以人为本,兜牢上岸渔民“保障网”
出台社会保险、失业登记、生活保障、医疗救助、渔民上岸等社保政策,将退捕渔民纳入养老、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,并将其中困难渔民纳入低保范围。全市累计到位资金11.84亿元,全市建档立卡3974名渔民已全部退出捕捞,符合社保安置条件3965人,已全部纳入社会保障。需就业安置2985人,已就业安置2488人,退出劳动力市场246人,转产就业率91.6%。